|
武城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发表时间:2022-07-18 09:00 武城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中)与我院院长万书波观摩示范田) 2015年9月26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德州市武城县举办“十万亩吨半粮”玉米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杨礼胜,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马淑萍,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刘信,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应急办主任张积军,德州市市长陈飞,我院院长万书波、副院长张立明等领导同志出席,来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有关省市农口部门和科研单位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现场会。 在生物防治技术展示区,别在玉米叶背面的一个小卡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据天敌与授粉昆虫研究中心郑礼介绍,这张卡片就是植保所工厂化生产的玉米螟赤眼蜂卡,今年作为玉米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绿色防控四结合”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在武城开展了1万亩次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示范。 (山东省农科院植保专家郑礼介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武城示范区玉米螟卵寄生率达94.25%,是亦今为止有关大面积释放赤眼蜂报道中最高的。玉米被害株率8.1%,低于化学防治对照区50%,明显降低玉米产量损失。防治直接成本方面,示范区与对照区基本相当,但由于释放赤眼蜂可完全替代化学杀虫剂的施 用,平均每亩可减少农药使用1公斤左右。此外,示范区的物种多样性要显著提高,天敌数量显著增加,对害虫的控害能力显著增强。 (孙猛博士向山东省农科院天敌昆虫研究团队了解赤眼蜂情况) 今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郑礼研究员总结了五条主要因素:一是选择了最适宜的蜂种,即在黄淮海夏玉米产区寄生玉米螟的优势蜂种——玉米螟赤眼蜂;二是选用了当地蜂源,来源于山东本地;三是保证了产品质量,在繁育过程中不断恢复赤眼蜂的种性,提高对目标害虫的寄生能力,并设计制作多功能蜂卡;四是抓住了关键放蜂时期,正确选择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玉米螟的产卵初期和初盛期放蜂;五是采用了正确的防治策略,赤眼蜂通过在田间自然繁殖扩大种群数量,到第三代玉米螟产卵期仍然能够发挥作用,保证了防治效果。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它的发生会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其中黄淮海地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玉米螟对夏玉米生产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年造成玉米产量损失15%左右。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的专性卵寄生蜂,它可以在害虫卵孵化前杀死目标,使其不能孵化为害。同时连续多年释放天敌可形成种群定殖,显著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 (生物防治效果显著,示范田玉米喜获丰收) |